【学习强国】从绿色低碳到碧水蓝天 可持续发展的深圳实践

2020-08-26 13:45:00
蓝色海洋
2049


       40年前,规模庞大的“三来一补”产业,为深圳经济腾飞攒下了第一桶金,但同时,旧有的产业形态,对城市的空间资源、环境生态造成了巨大压力。是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还是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深圳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特区建立不久,深圳就对环境资源消耗型产业“踩了一脚刹车”,明确提出“重污染项目原则上不引进,倡导发展科技含量高、无污染或污染小的项目”。自此,绿色发展便成为深圳经济特区刻入骨骼的深沉底色。

40年来,曾经的南国海边小镇,诞生了一个世界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深圳奇迹”。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深圳还打造出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宜居生态环境,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样本。


1 蝶变

打造碧水蓝天“深圳名片”

       “2013年我因为工作原因在茅洲河边住过半年时间,那时候河水跟墨水一样,河道跟‘石油’一样,垃圾成堆,臭味熏天,在河边走的时候,要么戴口罩,要么捂鼻子,窗户和门一天到晚不敢开,该通风的时候也不敢通风。”茅洲河干流监理单位现场负责人张星在2019年再次回到茅洲河的时候,却被眼前景象震惊:河道变得干净、河水变得清澈,鱼鸟成群、百舸争流。

       正如茅洲河今日蝶变令张星惊叹不已一样,深圳水环境的“脱胎换骨”也获得市民广泛认可、称赞。深圳市水务局局长张礼卫曾在公开场合直言,2016年初的深圳,用“有水皆污、有河皆黑”来形容毫不夸张。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成为这座全球经济中心城市最大的环境问题和发展短板。

       现如今,深圳水环境治理已经实现历史性转折。2019年底,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五大干流考核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及以上标准,茅洲河、深圳河考核断面水质达到1992年、1982年以来最好水平。今年1月至7月,茅洲河、深圳河、龙岗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观澜河、坪山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深圳蓝”是深圳向外推介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市民引以为傲的城市风景。但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的时间维度里,“深圳蓝”也曾离深圳而去。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对外公开过一个数据,2004年,深圳全年灰霾天数达到峰值187天。也就是说,每隔一天,深圳的天空就是灰色的。

       也正是从2004年起,深圳开始全面系统地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进程。2019年深圳PM2.5年均值下降至24微克/立方米,是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全年灰霾天数是9天,较2018年大幅度下降11天,是1989年以来雾霾天气最少的年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以及臭氧等六项指标连续7年达到国家标准,大气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的前10名。

       同时,深圳2005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基本生态控制线概念,并在国土开发空间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将市域面积近50%纳入控制保护范围,布设生态资源保护安全网。2017年11月,深圳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01.5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0.11%。此外,2019年,深圳森林覆盖率为39.78%,是“国家森林城市”,各类公园总数达到1090个,无论置身深圳何处,都能在附近找到一处公园小憩。


2 转型

构建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

       40年间,深圳经济特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在经济腾飞的同时,深圳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也始终没有掉队,近些年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突破。

       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圳市加强对新建项目环保管理,发布环保限制发展项目清单,为产业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进入新千年,深圳先后出台系列文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明确提出“建设美丽深圳”,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路径,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进入重视程度最高、推进力度最大、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快的时期。

       深圳持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落后产能,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构建起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生态环境长期向好打下坚实基础。尤其在2008年,深圳启动生物、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紧接着,又着手布局了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和智能装备制造四大未来产业。

       2019年,深圳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0155.5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37.7%。在深圳从零起步的华为、腾讯、平安、大疆等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以及在各自领域具备高成长性的迈瑞医疗、奥比中光、比亚迪、优必选、贝特瑞、柔宇、光峰、云天励飞等明星企业,无一不是创新型企业,与高污染、高能耗等标签已不见任何关联。

       在此基础上,深圳打响了一系列的碧水蓝天保卫战。为了保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乡愁,深圳治水逐步迈向全流域统筹、大兵团作战。为了留住“深圳蓝”,深圳全面系统地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进程,先后出台“蓝天行动计划”“大气深40条”“蓝天工程”“大气提升计划”和“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等系统治理措施。

       深圳是全国唯一全市域禁燃高污染燃料并淘汰全部散煤和普通工业用煤的城市,是全国最早全市限行黄标车、最早推广水性涂料、最早实施船舶污染治理、最早实现公交车和出租车全部100%纯电动化、最早在中心城区划定“绿色物流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区”的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也离不开深圳市民以及民间力量的支持。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组织定期清理海滩垃圾;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常常活跃在治河一线;红树林基金会集中多方力量研究红树林保护……“深圳市民群众热爱自然、关心环境,目前全市有17.9万名环保义工、119个环保组织、10万多名‘河小二’活跃在污染防治攻坚一线,形成了全方位立体推进的攻坚格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刘初汉如是说。


3 展望

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

       “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在美丽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2019年8月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漫步在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宝安段)内的啤酒花园,空气里仿佛可以闻到啤酒花的味道。深圳治水人计划在此与临近的青岛朝日啤酒厂合作,建设啤酒屋贩卖啤酒,甚至打造属于深圳的啤酒节,从而让水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

       站在新征程的起点,深圳在碧道规划建设上高点开局,目前已经完成龙岗河、观澜河、坪山河干流和光明湖碧道工程设计国际招标工作,未来将全面落实“水产城共治”理念,启动240公里碧道建设,建成茅洲河示范段、大沙河生态长廊、东部海堤三期工程杨梅坑示范段、石岩湖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项目。

       在大气环境质量提升方面,深圳也有自己的计划。“到2025年,深圳化石能源消耗量较2020年下降20%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高至5%,在学校和公共设施中安装光伏系统。推进节能家电采购,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合同。行政事业单位能源消耗量在2020年基础上下降25%,提高再生资源使用率。新能源汽车比例从10%提高至25%,建设满足需求的电动车充电网络。垃圾焚烧电厂尾气排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参照欧盟标准,实施更加严格的机动车能源消耗政策,在2020年基础上单车能源消耗下降10%。”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岸标说。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深圳其实还是一个十分细心、讲究的城市。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表示,要提高绿化精细度。在未来,深圳要提高城市绿化率至50%,实施“绿化屋顶”政策,绿色空间向高层发展,发展墙体垂直花园。减少花粉、尘絮排放的绿色植物面积,增加柏树等有利于吸附颗粒物的树种。


观点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健:

深圳水综合治理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任谁也想象不到,在如此有限的空间区域、如此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可以生长出如此恢弘巨大的世界级超级城市。”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健说,深圳在水综合治理方面的探索,将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等高度城市化区域,以及国内众多成长性城市提供重要参考。

       王健分析称,深圳治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千年后的几年时间,主要是围绕河道开展水环境治理。第二阶段,2007年前后,深圳开始真正运用流域统筹、综合治理的思维开展水环境治理,摒弃了传统治水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碎片化治水的末端思维。在这一阶段,应该说,深圳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阶段深圳实现了全流域、跨区域的治理,但是治理过程中,依然缺少涉水各个专业、部门的协同参与,于是2016年,深圳开始进入治水的第三阶段,开始运用‘治水融城’的思维推进治水,大量的治水工程尝试将城市和水系融合起来,也开始全力推进雨污分流、正本清源,从根子上解决水污染问题。”王健说。

       王健认为,深圳治水20年,有一个核心经验就是,成长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现实的水问题或者治水需求时,可以通过良好的过渡性措施,帮助城市走向更远期的城市规划。

       如何能够在城市规划尚未健全之时,保证水环境不被污染呢?王健认为,深圳的沿河截污系统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过渡办法。“水一定要往低处流,只要它流到河边,铺设在河边的截污管网就一定能够收集起来,这就解决了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水环境治理问题,这对国内许多成长性城市来讲,是最为经济最为实用的方法。”王健说,这种方法,将会给市民以信心,从而为后续深入开展的雨污分流、正本清源争取时间和空间。

       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赋予了深圳新的使命,深圳水环境治理依然“不停顿”“不止步”。王健认为,对深圳而言,水环境治理依然有思维理念更新转换的空间。“未来的城市更新,比如说一个城中村更新后,容积率要提升5倍以上,必然会对现状不堪重负的供水、污水和雨水市政水务设施产生巨大冲击和挑战。”王健说,街区式水系统可实现以街区为单位的污水和雨水不外排或少外排,再生水全部回用,减少自来水用量,对解决城市增量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

“环保的种子在越来越多深圳人心中萌芽”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民间环保志愿者力量也随之萌芽、发展并且壮大,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碧海蓝天。目前全市有17.9万名环保义工、119个环保组织、10万多名“河小二”活跃在污染防治攻坚一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深圳是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城”。

       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现任会长周云翔是协会最早的一批志愿者。“15年前,在国内海洋保护意识还未能成为公众共识的情况下,刚成立的‘蓝色海洋’就将海洋清洁日这一国际公益品牌落地到中国,引进到深圳。”周云翔说,环保组织以及公益行动在深圳焕发出了强大活力。

       深圳生态逐渐向好,与民间环保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从开始的海底垃圾清洁到沙滩、海面同时进行的三维海洋垃圾清洁行动,从最初参加的几十名志愿者到如今每年都有两三千人参加,并开始走向全国,或许只有在深圳这座‘志愿者之城’才能做到。”周云翔说。

       周云昕是“蓝色海洋”最早的发起人之一。“这么多年来,我看到市政府和广大市民都做了巨大的努力,越来越多的部门、机构和深圳市民参与到保护海洋和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海洋环保的种子已然在越来越多的深圳人心中萌芽。”周云昕说,深圳的环境也越来越好,沙滩更干净了,深圳湾不臭了,大沙河可以划船了……

       若想持续长久地留住碧海蓝天,周云昕认为,还是需要转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海洋与陆地是一个整体,人类产生的垃圾减少海洋才可能变得干净。所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与环保息息相关。节约一滴自来水就可能少一滴水进入污水处理,多一滴干净水留给自然和我们人类自己。”周云昕说。


数说跃变

◎水环境治理

       2019年底,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五大干流考核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Ⅴ类及以上标准。根据2020年8月监测数据,全市310条河流中,Ⅴ类及以上水体比例已由两年前的29.4%(91条)上升至67.1%(208条),上升了37.7个百分点(增加117条)。今年1月至7月,茅洲河、深圳河、龙岗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观澜河、坪山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近岸海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持续下降,今年1月至5月,深圳湾中水质达海水四类标准,深圳湾口达海水三类标准,为深圳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优水平。

◎空气质量提升

       2019年PM2.5平均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自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灰霾天数从2004年最高187天降至2019年9天,创1989年以来新低。今年1月至7月,PM2.5平均浓度降至16.9微克/立方米,创同期最好水平,空气优良率达99.1%。

◎产业发展布局

       2019年,认定绿色工厂24家,绿色供应链4家,绿色产品55个,淘汰落后低端产业1716家,25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2019年,深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较2015年减排比例分别为50.6%、21.2%、16.7%、6.3%,均超额完成任务;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1/9。

◎“无废城市”试点建设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覆盖率、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等指标达到100%,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和趋零填埋,房屋拆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8%。全市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2座、危险废物处理设施15座、建筑废弃物处理设施36座、污泥处理设施18座。

◎城市生态空间布局

       目前,全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土地总面积为973.2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48.74%。推进自然保护地全覆盖监管,24%的陆域面积纳入自然保护地保护,提前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到2020年达17%的目标。此外,2019年,深圳森林 覆盖率为39.78%,是“国家森林城市”,公园总数1090个,提前一年实现“千园之城”建设目标。




报道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128180886239155798&t=1598431486588&showmenu=fals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14128180886239155798&ref_read_id=undefined





导航栏

      关于蓝协     

      新闻资讯

      公益项目

      支持BOCA

      资料下载

      合作发展